欢迎进入 景夫生态世界! AGENT.定单中国 综合服务平台
全国热线:199-5156-1179
AGENT.中国: 首页  /  服务领域  /  文旅特产  /  民俗文化
压缩机厂家 空气压缩机 消防风机 厨房风机 工业风机 风机风柜 离心机 离心机厂家 离心机厂家 集装箱房定制
  服务领域

共享仓库

手板打样

生态赔偿

工业手板

污水处理

手板模型

储氢技术

手板模型

能源集装箱

手板模型

噪声监测

手板模型

环保包装

手板模型

宠物旅馆

手板模型

  联系我们
全国热线:199-5156-1179
业务合作:+86 199-5156-1179
涉外事务:+86 173-1211-1949
大宗采购:b2b@gdechina.com
运营中心: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科灵路78号

黔东南州各传统节庆简介

     
景夫生态摘要:三穗寨头苗族祭桥节,每年农历二月初二这一天,三穗县台烈镇寨头村就会十分热闹,来自周边许多村寨的苗族群众和寨头同胞一起,一大早便汇聚到后山一个叫“纳老”的地方,举行盛大的祭桥接龙活动,香烛、烟火弥漫天空,还跳芦笙舞、唱古老山歌。

    

(一)黎平黄岗侗族抬官人节

“抬官人”节是黎平县双江镇黄岗侗寨的传统节日,举办“抬官人”节,是为了消灾避祸。相传很久以前,黄岗出了一位杰出青年叫吴志和,臂力过人,武艺超群,神通广大。他不仅徒手杀死了为害四方、祸乱百姓的蛇精,还单枪匹马与洛寨数名身怀绝技的武士激战,调解了六洞的郎寨与洛香侗寨的山林纠纷。由于吴志和为官正直,除强扶弱,朝廷封他为“镇南大将军”,保一方平安。为了感谢吴志和的恩德,黄岗村民每年在斩下蛇头的正月初七这天,抬着他走街串寨,让他的子民参拜。后来,这项活动一直流传了下来。

“官人”,侗语称为“店宁蒙”,一般由通常由客人和小孩装扮,抬客人是对他们的尊敬,抬小孩是孩子的父母图吉祥,希望自己的小孩长大后有所作为,成为“官人”。活动期间,“官人”身穿“官家八团花衣”坐在轿子上,由头戴花布、脸上打花、身着奇装异服的抬轿者抬着,一路手舞足蹈,表演动作滑稽在全寨游行。沿途有许多扮成衣衫褴褛的乞丐拦路“抢劫”。当“抬官人”队伍浩浩荡荡进入鼓楼前的歌坪时,数十位跟随轿子后面的着盛装的侗族姑娘向村民们赠送食物。此时,一群在鼓楼前等候的侗妹迎上前来用唱歌来向“官人”盘问,一面索取红包,“官人”要慷慨解囊施舍,哪位姑娘唱得好自然得到的红包便多。接着鼓楼坪上开始了全寨人的歌舞狂欢。“官人”和随从们可以邀请任何一位姑娘共舞,直到尽兴方休。“抬官人”队伍到其它村寨重演欢乐诙谐的游戏,主寨都热情招待客寨的“官人”队伍,一同狂欢,气氛更是热闹。“抬官人”成了互访时最热闹最有趣的活动。


(二)榕江三宝侗族萨玛节

“萨玛节”或“祭萨”活动,是侗族的祭祀传统节日。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位名叫吴都能的侗族人,因修宅基地时挖得一把“利王铁”,他发现这是一件宝物后,就用来打成一把大刀,召集众人去与仗势霸占当地百姓田土的老财主斗争,退回了各寨被霸占的田土。但老财主不死心,时时纠集收买人来攻打吴都能。不久,吴都能因病不幸逝世。吴都能的女儿——萨岁,为继承父亲遗志,又拿起这把宝刀,率领大家继续与作恶多端的财主相斗,终于斗赢了财主,保住了田土。

之后不久,这把宝刀被人偷偷地调换,当财主再度纠集人来攻打时,这把刀却没有神威了。经过拼斗三天三夜,由于寡不敌众而失败,萨岁也跳下悬崖,壮烈牺牲。

萨岁死后,侗家人对她非常崇敬,为了世代永远地纪念她,侗家人就把她的英灵接回侗寨来,每个村寨都垒坛(即“萨坛”)作为祭奠萨岁的英灵场所,进行祭祀,并编有“嘎萨岁”即《祭萨之歌》进行传唱。这以后,每年农历正月至二月的这段期间,择吉日过“萨玛节”。这天,由寨老领着全体男女老少,鸣锣吹笙前去“萨坛”进行“祭萨”、敬供。接着要进行吹笙跳舞,斗牛取乐、多耶、唱琵琶踩歌堂等活动,企盼得到萨岁的神灵除邪驱恶,确保人们的各项生产活动不受阻扰和来年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同时,也以这种形式对这位古代侗族女英雄的崇敬和无限缅怀。


(三)凯里舟溪甘囊香苗族芦笙节

舟溪甘囊香苗族芦笙节是黔东南最大的苗族芦笙盛会之一。它是展示舟溪式苗族服饰及芦笙舞蹈文化的代表。每年自农历正月初三开始,由以舟溪为中心的周边各苗族村寨按照传统顺序依次举行小规模的芦笙会后,最后汇集到舟溪甘囊香芦笙堂举行的芦笙总会。时间为:正月十五日晚起堂,十六至二十跳芦笙舞、苗族情歌对唱等;十八日后,还举行斗牛、赛马、斗鸟、斗鸡等活动,场面蔚为壮观。

传说在很久以前,舟溪苗寨里有位聪明美丽、心灵手巧、能歌善舞的苗族姑娘——阿旺,被一只住在后山的贪婪凶残千年野鸡精看上并把她抓走。乡亲们在与野鸡精搏斗了一天一夜后仍未把她救出来。此时,有位力大无比、身怀狩猎绝技、名叫茂沙的远方苗族青年猎手闻讯赶来,同大家一起打死了野鸡精,救出了阿旺。众人纷纷邀请茂沙到家里作客,而茂沙却谢绝了乡亲们的挽留,跨上骏马,又踏上了新的征途。

阿旺被救出后,茂沙那英勇顽强、为民除害的品格,深深地打动了她的心。茂沙离开后,她茶饭不思。她的老父亲也看出了她心事。当时,正是新春佳节。老父亲为了能找到游猎四方、漂泊不定的茂沙,经过左思右想,最后决定正月十五元宵节后在甘囊香这个地方举办芦笙会,以此传递信息,希望能传到茂沙的耳朵里并能使他回来。到正月十八日,茂沙果然出现在芦笙堂上,阿旺一眼就看见了他,便走到茂沙跟前,向他表达了自己的爱情。在阿旺的老父亲和乡亲们的见证下,他俩就定了终身。

芦笙会举行三天后,茂沙提议:时令不等人,春耕大忙就要开始了,现在暂停跳芦笙,大家回去一心一意闹春耕。乡亲们认为茂沙说得对,并请老父亲插草标为号,芦笙顿时息音。就这样年复一年,舟溪芦笙节就成了苗族人民固定的民族传统节日。


(四)三穗寨头苗族祭桥节

每年农历二月初二这一天,三穗县台烈镇寨头村就会十分热闹,来自周边许多村寨的苗族群众和寨头同胞一起,一大早便汇聚到后山一个叫“纳老”的地方,举行盛大的祭桥接龙活动,香烛、烟火弥漫天空,还跳芦笙舞、唱古老山歌,为的是祭桥接龙、求神灵保佑、祈五谷丰登。场面十分壮观。当地俗称为“祭桥节”。

相传,寨头村的先祖原居住在也雾山,后因打猎追一猎物来到寨头,发现这里是个宜居的好地方。就回山去报告长老们,经长老们商定后搬到寨头居住。到寨头居住后,寨上有一对柳家(即今天刘家)夫妇,结婚多年没有生儿育女。一天早上,柳家男子到纳老割牛草,听到一位地理先生和一个僧人在草坪地上谈论。地理先生说:“如果在这里架一座桥,不仅方便行人,行善积德,而且能把也雾山的龙接到寨头,寨头定能人丁兴旺。”僧人接着说:“我这里正带有一对小孩,没有归处,无法出世,如果谁在此架桥,我就把这对小孩送给他。”柳家男子就将此事告诉了他的妻子。夫妇俩便请先生推算日子,定于次年农历二月初二在纳老架桥。桥架好后的第二年,柳家媳妇果然生下了一对双胞胎男孩。后来,由于石坪河经常发洪水把桥冲毁,柳家无力再把桥修复,便邀请全寨12房族来修架。为求得吉祥平安,大家都争着架桥,在修好桥梁的当天,12房族各抬一头猪以及鸡、鸭、鱼等在本房族维修的桥孔上宰杀以示祭桥,并共同杀猪宰牛拜祭桥头的土地公,以表达祭桥将也雾山的龙接去寨头。在随后的三五天,在寨头开展跳芦笙舞、盘古歌、唱苗族情歌等民族文化活动,风俗延续至今。而且,寨头12房族从也雾山搬来真的人丁兴旺,至今已有一千六百余户六千多人,2015年5月,寨头村被贵州省苗学会授予“中国苗族第一村”称号。


(五)麻江卡乌苗族翻鼓节

翻鼓节是麻江县宣威镇卡乌村一带苗寨的传统节日。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每年农历正月,大人们都要到天上去吹芦笙跳鼓舞十二天十二夜才回来。后来的某一年,人间出现了很多妖魔鬼怪趁大人上天之机诱吃小孩的悲剧。天上祖公得知后,便将其威力无比的天鼓送来镇妖驱邪。由于天鼓太大太重,等大家拉到寨边河滩上时已是农历二月第一个亥日了。乡亲们干脆架起鼓咚咚咚地敲起来,妖魔鬼怪毒虫猛兽立即纷纷远遁。四方亲戚闻声来聚,大家高兴地跳鼓唱歌欢庆了三天,还把祖公请来同乐。祖公临走时吩咐把鼓藏进山洞,每年的二月再翻出来跳几天,来年就会吉祥平安,五谷丰登,人丁兴旺。人们为感谢祖宗护佑,每每跳鼓前都要隆重祭祀祖宗,从此翻鼓节就流传了下来。后来由于苗族分化出更多支系,人们就仿照祖鼓制造木制小皮鼓,也不再藏于山洞而直接存于鼓头家中。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如今的卡乌苗族翻鼓节,除了跳芦笙舞、踩鼓舞外,还举行斗牛、赛龙舟等活动,更加丰富了节庆内容。


(六)空申超短裙苗族茅人节

茅人节,是两汪乡空申、空烈等地超短裙苗族古老的情人节,苗语称为“捞沙丽”,又称作“爬茅人坡”、“插茅人”。相传,短裙苗族古时有同寨男女不通婚的习俗,婚姻由父母包办,姑娘都要远嫁他乡,许多青梅竹马的同寨青年男女不得不劳燕分飞。远嫁的姑娘阳春三月均要返回娘家帮助春耕。劳作之余,她们便带着“三月粑”邀约寨里的未婚姑娘和小伙子到山上唱歌,用歌声抒发与心上人被迫分离,远嫁他乡的伤悲,并劝告未嫁的妹妹不要远嫁,向情人倾诉内心深处的思念。唱到情深之处常常是泪水涟涟,泣不成声。为了表达对家乡和情人的依恋,她们用新长出的嫩绿枝叶茅草扎成高低大小不等的“茅人”把,捆在杉树杆上,插于最高的山顶上。一般插七根、九根、十一根或十三根,插单不插双,按中间高两边低排列,中间最高的象征大姐,两边的象征妹妹,寄予姐妹情意。由于社会的不断进步,同寨的苗族男女可以通婚,不用远嫁了,但这一古老的恋爱习俗却一直沿袭下来,变成了青年人谈情择偶的情人节。每年农历三月三日,寨子里成年男女皆可结伴上坡游玩,对歌,扎茅人。无论婚否,只要情投意合,两情相悦,便可另寻幽处。

2007年8月,空申苗族茅人节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七)镇远报京侗族播种节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镇远县报京侗寨群众身着节日盛装欢聚一堂,举行祭祀、踩芦笙、对歌、提篮讨葱蒜、下田捕鱼捞虾等活动,青年男女互讨、互送竹篮,公开选择意中人、建立恋爱关系,隆重欢度节日,表示对新的一年美好生活的祝福,祈望五谷丰登,生活美满。这就是报京侗族播种节,又称讨葱节或情人节。

关于报京侗族播种节的来历,传说很久以前,报京有个侗家后生,在坡上放牛时,和一个漂亮的姑娘对歌,忘了照看牛,不觉牛跑到别人的田中踩烂一大片秧苗。当时的秧苗是直撒播种的,重新撒种已过了季节,后生急得不得了。这时,姑娘叫他莫着急,便跑回家拿了一只竹篮,到她自家田里匀来一篮秧苗送给后生,又帮后生把匀来的秧苗插在被牛踩烂的田里。秋收时出现了奇迹,田中原先被牛踩烂的地方,稻谷收成竟比其它地方增产好几倍。这对青年男女的爱情,也随着稻谷的成熟而成熟,缔结了美满的姻缘。从此,人们就兴起了水稻移栽的方法。后人为了纪念他俩移栽秧苗可获增产的贡献和羡慕他俩幸福美满的婚姻,男女青年们把那装秧苗的竹篮视做交友结情的象征。


(八)青山界四十八苗寨歌会

青山界位于锦屏县内,素有黎、锦、剑三县屋脊之称。海拔900-1250米,总面积3000多公顷,山势起伏波澜,特产丰富,既有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又有古朴的民族风情和宝贵的文物古迹。每年土王戌日(即立夏前十八天),便是一年一度青山界四十八苗寨歌会开始的日子。当天,锦、黎、剑三县周边村寨五十里的男女青年相聚于这里,以对歌的形式交流感情,谈情说爱,寻找自己的意中人。这种自由恋爱的习俗已有几百年的历史。这在中国几千年男女授受不亲的牢笼禁锢下是难能可贵的。

传说青山界四十八苗寨二十四姓氏的始祖原先居住在江西朱砂巷鸭子田,由于连年征战,只得沿江上迁,后来迁到平茶、隆里、亮司、茅坪一带定居。不久,又因战争被迫迁到青山界一带。四十八寨在青山界上村连村,寨连寨,大家开荒种地,有饭共吃,有衣共穿,有入侵之敌共同抵抗,大家团结得比亲兄弟还亲,和睦相处。当时四十八寨的姑娘和男子,不准在内部结婚,男子结婚必须要到几百里以外的村寨去找;姑娘长大出嫁,因路程遥远,送亲队伍经常受到豺狼虎豹的袭击。于是,经四十八苗寨寨老商议,决定在立夏节前十八天的土王戌日开个歌场,四十八寨的青年男女可自由对歌,自由恋爱成亲。青山界歌场就这样年年沿袭了下来。


(九)双江侗族摔跤节

侗族摔跤是流传于黎平县双江镇坑洞、四寨一带的侗族村寨,集武术与娱乐为一体的一种传统体育竞技活动。每年农历二月十五和三月十五日,是黎平县侗族“十洞”地区侗族人民的摔跤节日。二月十五日的坑洞摔跤节相当于预赛,而三月十五日的四寨摔跤赛则相当于决赛。三月十五日的四寨摔跤节,除了开展激烈摔跤比赛外,还举行赛芦笙、斗牛、斗鸟等娱乐活动,整个山寨沸腾激扬。

关于摔跤节的来历,有这么一个传说:从前,在坑洞寨的后龙山上有一对怪虎,一雌一雄,十分凶狂。自从侗族到这里落寨以来,不知被老虎吞噬了多少生灵。

侗族先祖中有位名叫吴都南的人,他五大三粗,练就一对铁臂膀,他立志为民除虎,保一方平安,二月十五这天,他在山上遇见了老虎,赤手空拳的他,便冲上去将老虎拦腰抱住,用头顶住老虎的下颚,经过激烈的滚打,终于将那只雌虎活活打死。雄虎见状大叫一声后远逃他山。时隔一个月,也就是三月十五这一天,远逃的那只雄虎又在四寨出现,四寨便派人到坑洞请斗虎英雄吴都南,吴都南又与那只雄虎搏斗,斗得大树落叶,尘土飞扬。最后终于又把那只雄虎打死了。从此,寨寨都得到了安宁。人们为了纪念这位斗虎英雄,效仿他那两臂拦腰抱虎的威力,分别于两次斗虎得胜之日举行摔跤活动,以后逐步形成了节日。


(十)台江苗族姊妹节

姊妹节又称“姊妹饭节”,是台江、施秉、剑河一带苗族人民的一个传统节日。但最影响力和最具代表性的,要数台江县施洞地区的姊妹节。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这里苗族青年男女都穿上节日的盛装,欢度这个极富民族特色的传统佳节。

关于苗族姊妹节的由来,相传在很久以前,苗山里有对青年男女,男的叫金丹,女的阿姣,他们俩从小青梅竹马,两小无猜,长大后,彼此产生了爱情。金丹决定要娶阿姣,阿姣也决定非金丹不嫁。不料阿姣的父母依“还娘头”的古规,硬逼阿姣嫁到舅家做儿媳。她到后舅家不吃不喝,哭闹着要回来嫁给金丹;金丹也不愿娶别人,一直在等阿姣。两人虽天各一方,爱情却像火焰般在他俩心中燃烧。几年之后,阿姣终于摆脱了这桩婚事,在一个桃李花开,春意盎然的日子里,她来到山上会见了心爱的金丹。两人依偎着商定举办婚事。这个消息传到村寨青年男女们的耳里,大家都为这对情人纯洁坚贞的爱情所感动,为阿姣勇于打破古规,男女自由成亲而高兴,年轻人们纷纷用篮子盛着五彩的“情人饭”带上山去为他们庆贺。从此,青年男女便以金丹、阿姣成婚的季节汇聚在一起吃姊妹饭,吹笙踩鼓欢度姊妹节。


(十一)黄平飞云崖四月八苗族集会

每年农历四月初八至初十,黄平、施秉等县苗族同胞都集聚在黄平县域东北面12公里处的飞云崖,举行祭牛仪式,并以吹芦笙、跳舞、对歌、斗雀等方式,欢庆一年一度的传统佳节,场面热闹非凡。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天下还没有牛,人们刀耕火种,食不果腹。天帝知道这事后,便令他的太子下凡传旨,要人们每天吃一餐饭,洗三次脸。谁知,太子来到凡间,贪恋玩耍,竟误传为:“每天吃三餐饭,洗一次脸”。凡间的粮食本来欠缺,经太子这样一误传,人们遵旨行事,饿死的人就更加多了,无人不怨声载道。天帝知道后,经查实,得知是太子误传圣旨而导致,便罚他到凡间变牛帮人耕地,让其将功补过。

太子不愿到凡间变牛,但犯了天条,他只好下凡来。他来到一个清水塘边,便跳到塘中洗起澡来,却忘了到人间来做啥事。四月初八这天,七仙女偷偷下凡游玩,遇见太子还在塘里洗澡,齐声说:“你在这里洗澡贪玩,你父王晓得了,天牢够你坐的。”太子央求道:“众位姐姐:我这就去变,但不知要在凡间多久才能返回天庭?”大姐说:“听你父王讲,多则二十年,少则十几年。”太子问道:“怎样才记得清这年数?”大姐和二姐听了,就各自取下头上的一枚发簪,叫他插在头顶两边,并说:“这两枚簪子可变成两只角,每过一年,角上就会出现一圈纹路,你数一数就知道了。”太子将发簪插在头上,一摇身变成一条水牯牛,告别了众姐姐,来到飞云崖。当时正在飞云崖进香的人们见到牛,以为是妖怪,吓得四处逃散。牛高声说:“请不要怕,我不是妖怪,是来帮你们耕田犁土的。”人们听了才拢过来。但看见牛的肚子那么大,怕没有那么多粮食喂它,谁都不愿要。牛知道后说:“这不要紧,以后收了谷子,你们吃颗粒,我吃稻草”。人们听了才愿收留它。从此,牛帮助人们耕田犁土,生产发展了,粮食增收了。牛由于长期吃草,又只干重活,不用头脑,慢慢变得不会说话,而且忘记了回天庭的时间。人们得到牛的好处太多了,为了感谢牛,就把牛来到凡间的四月初八定为牛的生日,让牛休息一天,并吹笙跳舞为牛庆祝生日。飞云崖四月八民族集会就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


(十二)镇远端午赛龙舟

镇远赛龙舟历史悠久,相传在汉朝时期,镇远民间就有了自发组织的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活动,至宋朝已经很兴盛。到了明代,镇远就有“龙舟之乡”的美誉。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镇远端阳龙舟节正式命名,逐渐成为这座古城的代表性传统盛会。而今的镇远龙舟赛,既保存了传统龙舟文化的种种古朴活动方式,又展现了新时代的精神风采。镇远龙舟以地段为划分龙头标志,红龙、青龙、紫金龙、黄龙、白龙、菜花龙等龙船分别代表镇远古城不同地段的龙舟队,如青龙代表周大街、黄龙代表兴中街、红龙代表顺城街、白龙代表和平街等。古城内的每条街都有自己特殊的龙船故事,龙船以园木雕绘昂首翘尾,各显雄姿。镇远龙舟赛每年设竞赛奖、龙头奖、龙袍奖、号子奖。农历五月初五,是古城镇远端午龙舟节,全县各乡村群众和四面八方的游客全都涌入古城看龙舟,十分热闹。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早已经成为镇远人民全名狂欢的节日。镇远人民把历史流传下下来的习俗发扬光大,加入了许多现代人的审美和想法。清早,在青龙洞山门举行祭龙仪式过后,运动员将标志性巨大龙头护送下山门。正式比赛前还会有各种隆重而热烈的游行仪式,为比赛增添喜庆气氛。比赛前,两支龙头指挥用脚蹬在对方船头,听令一声吼:“起!”双方将并在一起的船蹬开,而宣布比赛开始。号子声与急促的锣鼓声和岸上人吼声如交响一片,悠远而漫长。这样的龙舟赛会从早上一直连续比赛到下午,之后,人们又进入端午节的狂欢之夜,各乡村赶来的民族文艺表演队与城关各文艺队举行端午龙舟节大联欢。各种各样的民俗仪式,原生态的歌舞表演,会伴着镇远深邃的夜景,将历史传统和现代生活演绎的淋漓尽致。


(十三)台江施洞苗族独木龙舟节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清水江边有一位老人名叫保公。一天,他带着独生子久保下河打鱼,突然阴霾遮天,狂风大作,江河巨浪拍天,从深潭中跃出一条恶龙,一下子将久保拖进水里去了。老人悲痛欲绝,立即潜下水去救儿子。发现恶龙在洞中已将他的儿子咬死,拿来当枕头,正在酣然入睡。老人气极了,决心为儿子报仇。他游回岸上,拿着火镰、火草,再次潜入龙洞,一把火将龙烧死了。

从此以后,整个清水江上空烟雾弥漫,大雨滂沱,一连下了九天九夜,天昏地暗,大家都焦急万分。一天,有个妇女带着孩子摸黑到江边洗衣服,孩子将捶衣棒在水面上划来划去嬉戏,嘴里“咚咚哆,咚咚哆”的喊。谁知他这么一弄,天上顿时烟消雾散,东方升起鲜红的太阳。此时,人们看到那被烧死的恶龙漂到江面上,便纷纷去抢割龙肉。

就在人们割龙肉的夜里,恶龙给大家托梦说:“我本善类,只因伤了老人的独生子,自己也赔了性命,但愿你们老少行好,用杉树仿照我的样子恢复我的原形,放在清水江河上划上几天,就像我活着时一样在江河嬉游,我就能兴云作雨,保你们五谷丰登。”这个梦传开后,大家说龙被降服了,就仿它制船来划。起初,他们做几只来试划,果然遇下起雨来。于是各寨都纷纷制起了龙船,并定在每年的农历五月间划。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今天的独木龙舟节了。

独木龙船竞渡除了本身的独特性外,还在于节日里保存着天人合一、原汁原味的苗族原生态文化。是一个包含体育、自然和社会意识形态、民族心理素质、工艺美术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节日,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种龙船文化。独木龙船的采木、凿舟、下水、开划、授礼、竞渡直到上岸归棚存放,都有一套严肃的民俗仪规和禁忌程序,体现古老而神秘的苗族文化色彩。


(十四)剑河稿午苗族水鼓节

水鼓节是剑河县革东镇大稿午村以祈求风调雨顺、村寨和村民平安的独特的苗族传统祭祀节日。据口碑资料并结合历史文献研究,水鼓节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大稿午族人为吴姓,是苗族“Gud(恭)”支系。关于大稿午的记载早在清朝初年汉文古籍中就有。(乾隆)《贵州通志》中说,乾隆二年(1736年)“祁文魁剿吴家寨”,这里所说的吴家寨就是指现在的大稿午。村里现在尚有古道、古井、古龙潭、古枫等历史文化遗址、遗迹和遗物。关于水鼓节的来历还有一个传说。

在很久很久以前的某一年,由于久旱不雨,田土干裂,溪水断流,有位叫告翌仲的老祖公为寻找水源来到了今天起鼓的地方挖井取水,不慎被崩塌下来的泥土掩埋死了,当天晚上他托梦给他的子女说,这个地方很好,就让他在此长眠。第二天,子女们便带上香纸前去“坟”上祭奠,随后便普降甘露。从此之后,每当遇到久旱不雨,当地的人们便邀约来到今天起鼓的地方,进香烧纸,必显神灵,于是相沿成俗。现在每年阴历六月第一个卯日之后的第一个丑日,当地的人们都要来到老祖公被掩埋之地举行“起鼓”仪式,祭奠告翌仲老祖公,祈求风调雨顺,祝愿后世人丁兴旺。活动期间,还有举行斗牛、赛马、斗鸟等活动。夜间歌声不断,老年人以酒歌、古歌为主,年青人则情歌声声,不绝于耳。


(十五)岑巩注溪土家族娃娃场

每年农历六月初六这一天,岑巩县注溪乡各村寨及邻近乡镇的少年儿童都穿戴一新,在其父母带领下,进入注溪老街赶场。集市的主人是小孩。商人以出售童衣、童鞋、玩具和油炸粑、黄膏粑、米粉、糖葫芦等儿童食用品为主。街道上,人如潮涌,摩肩擦踵,热闹非凡,场面壮观,盛况空前,乃岑巩地区闻名的儿童商贾贸易,也是独具一格的土家族民族风情。

“注溪土家族娃娃场”是土家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习俗中形成的以促进少年儿童健康成长为宗旨,以为少年儿童服务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民间文化活动。据《衙院田氏家谱》衙院考略载,注溪娃娃场系其先祖田茂英于康熙初年开设。“娃娃场”迄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关于娃娃场赶集的来源,土家族民众有这样一种传说:清康熙初年,原思州大土司田氏嫡裔田茂英,为了重振家业,买地建房,大兴土木,由老宅地营盘搬迁衙院。为图吉祥喜气,田茂英组织人在注溪老街扎牌坊彩楼,张灯结彩,场面相当隆重。时逢农历六月初六赶集,街上人山人海,云集彩楼前。吉时良辰将到,田氏家族和搬迁队伍正要穿过牌坊彩门时,突见一对俊俏童男童女手捧鲜花分立彩门两边,喜笑颜开,拱手相迎,并很快抢在前面,带领田氏家族进街。随后便不见了。众人都认为是天上的金童玉女前来祝贺田氏搬迁新宅,是个好兆头,预示着乡场前景美好,新宅繁荣昌盛。于是,田茂英规定每年农历六月初六这一天所有田氏家族家家都要将童男童女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由各自的父母带到老街赶场,要求街上的商贩着重出售儿童食用品,并将此场命名为“娃娃场”,以示纪念。后来,这个赶集日发展成为注溪乡少年儿童特有的欢乐节日,沿袭至今。


(十六)锦屏瑶白侗族摆古节

位于锦屏县彦洞乡的瑶白村,每年农历六月初六,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摆古节活动。活动的内容有祭祖、念“垒词”、“款词”、吹笙踩堂、唱古歌大歌、斗牛等。瑶白“摆古”是为了增强各大姓氏民族的团结,回忆祖先历史,追忆祖先功德,创导和睦相处,创建美好家园。当天,侗家人穿上民族盛装载歌载舞欢、把酒言欢,通过本民族独特的展现方式隆重庆祝盛大节日的到来,活动现场热闹非凡。

瑶白,古侗语叫“村押金”,后称“高村”,清代改为“妙白”(即“苗白”),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定名为“瑶白”。瑶白村有10姓,分别是龙、滚、杨、范、龚、耿、宋、万、胡、彭姓。据说:早先各个姓氏来自不同省份和地区,他们当年在迁入瑶白的时候把各自的文化、习俗和传统也带来了。龙家最早到寨中择地定居,滚家是从上边搬迁来的,住在上寨,杨家顺着溪流往上走,在下寨定居。范家、龚家等陆续从各地迁来。当时,由于滚家的势力较大,因此凡迁到瑶白的异姓一律改为滚姓,成为一族人。如此一来,虽然势力确是更加强大,但问题也随之而来。按照传统观念和伦理道德,同一族人不能通婚。同时,由于统一姓氏后,原不同姓氏的传统文化得不到交流与发展,传统文化面临断代。为了种族繁衍,村里曾到60多里外的婆洞一带开亲。一些寨老和有识之士意识到:宗族集权的管理模式使这个村寨陷入了困境。于是,他们萌发了恢复原来的姓氏,弘扬和传承民族文化的愿望。为了郑重和记忆深刻,各宗支采用说唱的方式,追溯各姓先祖进入瑶白前后的历史,逐步恢复各自原来的姓氏,并通过“摆古”形成商议,以寨中登阿琼(地名)为界,分为上寨、下寨,实行通婚。后来便发展成为“摆古节”。


(十七)凯里香炉山爬坡节

凯里市香炉山有着“黔阳第一山”、“天下第一香炉”的美誉,因四面悬崖绝壁,叠垒三层,集神、奇、险、壮为一体,因形似香炉而得名。香炉山爬坡节,也叫爬山节,在每年农历六月十九至二十一举行。相传古时候,天上的仙女阿别与人间的后生阿补曾在香炉山上幽会,生下女儿阿彩,后来,阿别上天了,阿补也在阿彩十六岁那年乘着烟云上天与阿别相会,阿彩独自一人,便在山上唱起歌来,阿彩的歌声清脆、甜蜜,引得人们纷纷上山,其中一个叫阿星的后生第一个爬上山顶,把阿彩抱了起来,爬上山顶的人们都围着阿星和阿彩跳起舞、唱起歌来,这天正是农历六月十九日。后来,人们为了找到一个称心如意的好伴侣,每年六月十九都爬到半坡或山顶唱歌、跳舞,形成了以男女青年“游方”为主要内容的香炉山爬坡节。


(十八)天柱三门塘七夕歌会

在堪称侗族北部方言区露天民俗博物馆的天柱县坌处镇三门塘村,每年农历七月初七都举办盛大的七夕歌会。三门塘七夕歌会会场是贵州、湖南两省交界地方的天柱县竹林、坌处、远口,锦屏县茅坪、三江,靖州县三秋、大堡子等乡镇,史称“四十八寨”的歌会会场之一。

四十八寨歌节集会习俗始于部落首领杨武王时期,至清朝雍正时期达到顶峰,清乾隆至民国时期走向成熟期,新中国成立后再度走向高潮,20世纪80年代后期逐步走向衰落,曲折发展,至今歌节在当地人心中依然神往。

每当节日到来,黔湘边界苗族侗族胞便成群结队而来,人如潮,歌如海,簇拥成上百个“歌堂”。歌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有流传久远的故事歌,有歌颂英雄人物的叙事歌,有表达青年男女聪明才智彼此倾诉爱慕之情的情歌,也有歌颂新时代各民族团结奋斗、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赞歌。歌声一唱一和,此起彼伏,生动活泼,热闹异常。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如今已经形成了“以歌聚会,以文促贸”的新景观。歌会活动的开展,既传承和保护了民族文化,增强了黔湘各民族间的团结,又促进了农村经济和边境贸易的发展。四十八寨歌会2011年6月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十九)施秉双井蝴蝶妈妈节

每年的农历七月十四至十六,是施秉县双井镇一带苗族同胞举办传统节日活动——蝴蝶妈妈节的时间。该节庆活动的内容有蝴蝶妈妈祭祀仪式、苗族刺绣、银装比赛,踩鼓舞比赛,蝴蝶歌、枫木歌比赛,斗牛、赛马比赛等,场面非常热闹。

“蝴蝶妈妈”是神话,是古代苗族对人类和万物起源的一种解释。苗族《十二路大歌》、《枫木歌》、《开亲歌》等古歌都有关于蝴蝶妈妈神话的唱述。大意是远古时代,万物尚未生长,一位神仙栽了一棵枫树,啄木鸟在枫树上啄洞,洞内诞生了一只美丽的大蝴蝶。这只蝴蝶与溪水恋爱,生下 12 个蛋,由一只名叫姬娓鸟的巨鸟孵抱,孵出了雷、神、龙、牛、姜央(最早的男人)、妮央(最早的女人)等12个生灵……于是,这只大蝴蝶成为苗族传说中人类和万物的始祖,被苗族人尊称为“蝴蝶妈妈”。

双井镇是苗族聚居区,苗族人口占全镇总人口90%以上,是蝴蝶妈妈传说的起源地,当地有两口传说中的“蝴蝶井”(志书上“白沙井”和“黑沙井”,当地苗族人统称为“公母蝴蝶井”)遗迹。双井又是施秉县著名的“刺绣之乡”和“银匠之乡”,其银饰、刺绣工艺曾在“多彩贵州”工艺品大赛中获过奖。蝴蝶妈妈的神话传说对双井镇苗族社会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双井,苗族银饰、刺绣上有着丰富多彩的蝴蝶和姬娓鸟鸟图案,并且曾流传有鼓点神秘动听的蝴蝶舞;还有枫木崇拜、刻道、斗牛等习俗,都与"蝴蝶妈妈文化"密切相关。


(二十)三穗圣德山侗族歌会

位于三穗县桐林镇,与天柱、剑河、湖南新晃交界的圣德山,高1176米,是侗族北部方言区祭祀文化的发源圣山,每年农历七月十二至十五日举行隆重的圣婆信奉活动,十二日至十四日圣婆下山越野赛巡游,十五日恭送上山,并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侗族民族自发聚集圣德山,虔诚祷告,祈盼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圣婆,又被称为冷神婆。在侗族北部方言区,圣婆与侗族南部方言区的萨玛一样,是一位驱邪除恶,保寨安民的使者,是最高最为神圣的大圣祖母。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志名胜志》有载:相传明洪武元年(1368年)道乾和尚来开辟此山,修建寺庙供奉圣婆,定每年农历七月十五为朝山日,星移斗转,兴衰更迭,后为歌场。每年农历七月十五侗族和其它各族人民前往圣德山进行祭祀朝拜,对唱山歌、谈情说爱、山上人山人海,热闹而隆重。

如今,每当祭祀大典结束后,侗家人歌颂圣婆、傩文化表演、车桃源、车七仙女等,祈愿的独特民风民俗生动呈现。歌声清越回荡,整个场面犹如一片歌舞的海洋。


(二十一)从江洛香侗族芦笙节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从江县六洞地区洛香镇侗族人民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芦笙节。

洛香芦笙节是为纪念发明水车的侗族工匠“闷公”和庆贺丰收举办的盛大节日。节日期间,附近十里八乡的侗族人民都聚集洛香欢庆节日,往观者达数万之众。

为迎接客人,节日前夕,洛香侗寨便在芦笙坪上竖起一根数丈高的红漆木杆,木杆上部挂一旗幡。上书“五谷丰登”四个大字。旗幡下还挂有参加芦笙演奏比赛的锦旗,芦笙坪四周搭起数座三角木架,木架上安放水缸,供客人饮用。

节日当天上午,还要举行一个祭祀仪式,侗族青年男女身着盛装,在寨老的引领下,伴着铁炮、芦笙声到各寨的萨岁“社堂”饮茶。饮毕,围绕社坛转一圈以示祭奠。随后,主管“社堂”的寨老手提盛满茶水的葫芦,肩扛一把半撑开的黑色油纸伞在前面引路,另一寨老手拿芭茅草,边走边左右摆晃,青年男女们紧随其后,浩浩荡荡步入芦笙坪,整个祭祀仪式结束。

下午,节日进入高潮,侗族姑娘们身着盛装,撑着五颜六色的油纸伞,肩挑糯米甜酒,踩着芦笙的节奏,步履阿娜地结队步入芦笙坪,向吹芦笙的小伙子们敬献甜酒。小伙子们则捧出香甜的糖果、糕点回敬她们表示感谢。礼毕,全场欢呼雀跃,芦笙阵阵,鞭炮齐鸣,整个节日成了欢乐的海洋。

芦笙队伍的小伙子们边吹边跳,吹者能舞,舞者能吹,边吹边舞。芦笙手手执芦笙,曲调悠扬婉转,舞姿多姿多彩。而姑娘们则会根据吹奏的情绪、节奏的变化来跳舞。芦笙节就在她们时而移动,时而跳跃的舞步里徐徐展开。待芦笙比赛结束,村民们还将聚在一起把酒言欢,其乐融融。


(二十二)黎平肇兴侗族泥人节

泥人节,侗语称为“多玛”,即打泥巴仗之义。泥人节在秋收季节举行,有庆丰收之意,同时以泥土取乐的方式,尽情表达人们对生养人类的土地无比热爱的深厚情感,也是侗族人民对土地祭祀的独特表达。

传说古时候,肇兴一带都是森山老林,虎豹成群,有一天两兄弟在山上开垦荒田,一群饿虎将他们团团围住,一个个血口大张,吼声如雷,情况十分紧急。哥哥急中生智,用泥巴往弟弟身上打,并发出怪叫声,弟弟立即明白哥哥的用意,也用泥巴往哥哥身上乱打,不一会兄弟两都变成了泥人。老虎不知是何怪物,吓得四处逃窜,躲入深山。兄弟两回寨后把此事告诉人们,大家万分感慨,认为泥土不仅生万物养育人,关键时候还能抵邪恶救人命,便决定举办泥人节以示对土地的崇拜。

泥人节活动主要是将稻田里的鲤鱼放入塘中,然后人们到塘里捉,随着塘里的水位逐步降低,到快结束时塘里已成泥浆,大伙在相互争抢中,也相互打泥巴仗以取乐嬉戏,到最后每个参与捉鱼的人都成了泥人。

节日当天,全寨老幼都穿上盛装,准备最好的酒菜,吹芦笙,起歌舞,喜迎八方来客,整个村寨沉浸在一片欢乐祥和之中。


(二十三)黄平谷陇苗族芦笙会

每年农历九月二十七至二十九日,黄平谷陇的苗族人民都要举行一次盛大的苗族芦笙盛会。关于这芦笙盛会的来历,有这么一个传说:

相传在很久以前,谷陇有一位勤劳善良、正直勇敢,常与一头大水牯牛相依为伴的苗家青年构科,爱上了对面寨子美丽大方的阿幼姑娘。两人时常相约来到寨前的小溪旁,吹芦笙、唱情歌、互诉衷肠。

而在几百里外的崇山峻岭一个山洞里,住着一只成了精的狗怪,经常出来害人。村子里的人对它是恨之入骨,却又拿它没办法。狗怪早就对阿幼的美貌垂涎三尺,时时都想把阿幼抢进洞去。

一天,狗怪悄悄来到寨子里把阿幼抢走了。构科决心前往山洞解救阿幼,为民除害。但他只身一人难以打过狗怪,反而被狗怪打掉进了清水江。

清水江的河神看到了这一切,救了构科,并教构科打败狗怪的方法。构科回到村里后,按照河神的方法,到了农历九月二十七日这一天,构科在谷陇的一个山坡上架起了一口大锅,烧了满满一锅开水。让乡亲们带着芦笙和板凳围在四周跳舞。然后,构科又在旁边打开了一坛最好的米酒,让米酒的醇香飘到百里之外狗怪的鼻子里。

正如河神所预料,狗怪果然经受不了酒香的诱惑,便偷偷跑到坛子边来喝酒,不知不觉就喝醉了。乡亲们看到后,便跑过去把狗怪团团围住,吹起了芦笙,跳起了板凳舞。狗怪被吓得昏了头,就在这时,构科的大水牯牛冲了上来,一角将狗怪挑进了水烧得滚开的锅里,把它煮成了一锅狗肉汤,乡亲们分吃完了才回家。

狗怪被打死了,阿幼被救了出来,与构科结成了夫妻,过着幸福的生活。为了纪念这次胜利,每到农历九月二十七日至二十九日这三天,乡亲们都会不约而同的来到这个山坡上,把当年打败狗怪的情景再表演一次,天长日久,就形成了现在的苗族芦笙会。同时,也就有了到谷陇看会吃狗肉汤锅的习惯。


(二十四)达地水族瓜年

达地水族乡是雷山县唯一的民族乡,是黔东南州17个民族乡之一。达地水族乡位于雷山县东南部,地处两州(黔东南、黔南)四县(雷山、榕江、三都、丹寨)六乡镇(永乐、塔石、三江、羊福、乌不、雅灰)交界,距县城86公里。全乡总面积72.9平方公里,主要有水、苗、汉、瑶、侗等民族。截至2015年底全乡总人口达12000多人,其中水族人口占全乡总人口的40%。由于达地处在特殊的地理区位,自然生态资源丰富,农产品交易活跃,群众赶集热闹非凡。素有“贵州神户牛肉”美誉的当地特色小吃“火烧皮”味道鲜美且走俏全州市场。

达地水族瓜年也叫端节,是以水族水书水历推算出来的,水语称为“借端”。“借”意为吃,“端”意为岁首或新年,是当地一年一度最为隆重的节日。每年的瓜年节,时间在农历九月秋收季节后,也是水族历法中的八月为年末九月为岁首,即年末岁首。是水族辞旧迎新、庆贺丰收、祭祀祖先的盛大节日。关于水族瓜年的来历,相传不一,据传说,从前有一水族老祖,在瓜年节除夕晚,架梯上屋顶摘取老南瓜以作年品,不慎从屋顶摔下来不幸离世,当晚以南瓜为祭品(素食)祭奠这位老祖。后来后人为了祭奠这位先祖,便在每年的瓜年节夜以蒸熟的南瓜、糯米饭等素食作敬贡祭奠并延传至今。

达地水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至今仍然保存着古朴的民风民情。水族人民在节日期间将举行爬端坡、赛马、跳芦笙、跳铜鼓等各种传统的节庆活动,亲朋好友互相走访庆贺,参加“禁荤吃素”庄重而神秘的祭祖仪式,载歌载舞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人丁兴旺。热情好客的水族同胞备好烧鱼、蒸南瓜、蒸干鱼、重阳酒、糯米饭恭迎远方客人的到来,水族村村寨寨数十天都沉浸在“赏水书古韵过欢乐瓜年”的节日喜庆热烈气氛中。

雷山县达地水族乡瓜节活动,在县委、县政府大力支持下,连续举办了两届,特色鲜明,活动期间水族群众和其他民族群众共同欢度水族瓜节,呈现出民族团结和谐、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十五)雷山苗年

年,苗语叫niangx,节庆之意。苗族是一个农耕民族,节日均循农闲时段安排,农历十月是一年中农耕稻作的结束,田土中所产的果实均以收获归家入库。同时,苗族是一个敬祖崇宗、敬畏自然的民族,果实的收获是祖宗的护佑和天地神灵的恩赐所得。而苗族的先祖蚩尤恰是农历十月的卯日罹难,为纪念先祖,于是苗族选于农历十月上中旬的卯日过苗年。苗年是苗族集庆祝收获,祭祀祖宗,感恩天地为一体的降重节日。雷山苗年有初年、中年,县城周边苗族以初年为重。

在过年之前,家家户户要准备年猪,酿好米酒,准备鸡、鸭、鱼。杀年猪是在过年的头一天,把年猪的血、肠及颈项肉煮成一锅,请叔伯兄和亲朋好友一起来享用,称之为吃“泡汤”。过年当天,家家要杀鸡杀鸭煮鱼煮肉并打好糯米粑。吃年饭之前,把鸡鸭鱼肉糯米粑摆放于神龛前,烧香燃纸、酹酒于地,呼唤祖宗天地神灵都来歆享祭品,以此感谢他们当年为家里和民众带来的收获和福祉,并虔诚祈祷祖宗天地神灵继续护佑人人安康,来年种植收获更丰。在祭祀祖宗天地神灵之后,还要祭祀岩妈,花树、桥等物,一家才欢欢喜喜吃年饭。

过年的第二天家家要赶早吃年早饭,然后才相互请叔伯兄弟亲朋好友一家到一家地喝酒,叙亲情友情。过年第三天以后要举办芦笙、铜鼓会和斗牛斗鸟活动,嫁出去的姑娘要回娘家小住一两天。未婚青年们要结伴到其他村寨去找姑娘游方。这些活动一般七天才结束。苗年是集庆祝、祭祀、感恩为一体的隆重节日,也是维系苗族亲情、友情的纽带,同时还是展示苗族服饰、银饰、歌舞、婚恋、娱乐等文化活动的重要节庆之一。雷山苗年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二十六)麻江仫佬年

仫佬年是麻江县仫佬族重要的传统民族节庆活动。仫佬年定在每年农历十月的第一个兔日。相传有两个方面的含意:一是仫佬人敬仰兔子的纯洁,他们的祖先曾以兔作为定亲礼物,成亲之日正好又是农历十月的第一个兔场天,因此在这一天过年有凭吊祖先,继承传统之意;二是九月秋收结束,十月过年具有庆贺丰收,感谢祖先保佑之意。仫佬人还把“仫佬年”这一天视为吉日,很多仫佬人的婚礼都在这天举行,而不用请先生择日期。

仫佬人过年时,要打糍粑、酿酒、杀鸡、宰鸭、开田捉鱼,几个寨子合在一起举行一些传统的体育比赛,如赛马、对歌、斗牛、斗鸟等。古时,几乎家家户户都还要杀猪。相当于汉族的春节。男女老少穿新衣,放鞭炮,还要对房前屋后整理一番,寨上要组织淘洗水井等。仫佬年中还有一项重要活动叫“打保寨”,又称“扫寨”。由于仫佬人大都居住在木房,冬季到来,柴草干燥,容易引起火灾,防火安全尤为重要,所以“打保寨”既是一项驱除鬼邪的活动,对人们进行的一次防火安全教育。所以在仫佬节的前一天晚上,家家户户都要把家里的火全部灭掉,待打保寨后,再统一取火种。“打保寨”由一名鬼师带领五位徒弟进行。先是在寨子各入口处插一张画了神符的彩旗,意为防止鬼邪进入,再在寨中某一家大门外,杀鸡祭神,烧香点烛,念驱鬼经文。然后,鬼师等一行带着事先用芭茅草扎成船状,上面捆着一只鸭子的“船”,以及锣、钹等逐家进行驱鬼邪,察看防火情况。每家门前早已放好一碗水,鬼师扫完家后,要将那碗水倒于地上,碗翻扣于地,意为已将邪火扑灭。最后,鬼师一行来到寨旁一个三叉路口,烧香点烛,烧掉草船,杀掉鸭子,这时全寨各户都到此取新火种。鸭子则由鬼师一行在此煮鸭稀饭吃掉。打保寨结束。

仫佬年作为仫佬人的一个传统民族节日,在仫佬人聚居的各村寨,基本上都是自发举行活动。各寨都有几个大家公认的组织者,他们大多是寨里德高望重的长者和鬼师,每寨有5-6人。

仫佬年作为仫佬人的一个传统节日,承载作本民族许多历史文化的信息,从与节日有关的一切活动可以看出仫佬人典型的南方山区农耕民族的特点。仫佬年最重要的一个仪式是“打保寨”,而“打保寨”的目的是除了驱邪外,最主要的目的还是宣传防火,提高人民的消防意识。


(二十七)丹寨苗族祭尤节

“祭尤节”是丹寨县长青乡扬颂、腊尧等苗寨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据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扬颂、腊尧等地苗族先祖“告尤”居住在“河水黄泱泱”的河岸上,天生怪异,勇猛异常,曾率领9位部落首领一起与炎帝、黄帝在中原一带交战。“告尤”被诱杀后,那9位部落首领便率领部族沿河向西一路不停地迁徙,他们有的来到了黔东南,来到了丹寨,来到了扬颂和腊尧,世代繁衍生息,成为今天的“告尤”后裔。“祭尤节”就是祭奠那位遇难的先祖“告尤”的活动。如今,扬颂、腊尧的苗家人,每当有人去世,在满27天“送水吃”的时候,还请祭师导引其灵魂到“河水黄泱泱”的河边去归祖。

“祭尤节”的祭祀活动,先在祭台上摆祭品(九柱香、九块糯米粑、九条鱼、九张青菜叶、九张构树叶、九碗甜酒),然后打火镰取圣火、鸣铁炮、鸣大号,由祭师念诵祭词,烧香焚纸、宰杀祭牛、吹笙起舞、祈求福佑,冀盼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家兴业旺、老少安康。远近亲朋前来共同欢度。其间供饮9次酒,并把供品分发给在场人同食。祭师随后又继续念祭词、送先祖。

祭祀完毕,客人应主人邀请,围着餐桌尽情享受节日盛宴,拉家常、话人生、共叙来年美好愿景,妇女们于酒桌边还顺手拿起板凳,欢快地跳起板凳舞。节日期间,除祭祖外,还要举行射箭、罩鱼、扳手劲、扭扁担等活动。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又兴隆起来。节庆活动内容发展到了开展苗族颂贾、民族歌舞赛、民族手工艺比赛以及斗牛、斗鸡、斗鸟、登山、拔河、民间武术等喜闻乐见的传统体育竞技赛事活动。节日期间,不论主人、客人,大家都沉浸在一片欢乐祥和的气氛中欢度。


(二十八)从江侗族大歌节

从江县是侗族居住最集中的县份之一。侗族约占全县人口的40%。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的侗族大歌享誉中外。侗族大歌在从江侗民族中有坚实的根基,悠久的历史渊源。历代众多的歌师传授并形成多种风格,各具特色的侗族大歌曲调,按其声调和演唱不尽相同而又形成多派系。最为有名的侗族大歌派系有小黄侗族大歌、朝利侗族大歌、庆云侗族大歌、西山侗族大歌、巨洞江上侗族大歌等。

为保护、挖掘和传承以侗族大歌为代表的优秀民族民间文化,2003年11月28日,从江举办了首届侗族大歌节,并决定从当年起,每年11月28日都举办侗族大歌节。现侗族大歌节已成为全县最隆重的节日。侗族大歌节的连续举办,激发了从江人的民族文化自信,民间艺术得到了充分挖掘,涌现出一大批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侗族大歌也先后数次走出国门名扬海内外,“天籁之音”的侗族大歌深受全球不同肤色的人们的喜爱,“养心圣地、神秘从江”的文化品牌越来越响亮。


(二十九)麻江河坝瑶族隔冬节(瑶年)

“隔冬”是麻江县龙山乡河坝村瑶族对去世老人的一种传统祭祀仪式。起源时代已不可考。河坝瑶族是自称“育”的“绕家人”,1992年民族识别认定为瑶族,各种习俗仍沿用“绕家”的称谓。“河坝瑶年”又叫“绕家过冬节”,定在每年第十一个月的第一个虎场天。在近三年内,谁家曾有老人去世,就要在“过冬”之前举行“隔冬”仪式,祭祀去世的老人。隔冬基本上以“房”进行,如这一“房”三年内有多位老人去世,就要在不同的一天为多位老人隔冬,每天只能祭一位老人。在老人去世后的三年内,每年要为去世老人进行“隔冬”一次,形式和内容基本一样,但只有第三年最为隆重。“隔”乃阴阳相隔之意,瑶人自称“隔冬”为“哈策”。传说河坝瑶族古代是从远方逃难而来,是一个苦难深重的弱小民族,所以在祭祖仪式上用糍粑做桃(相传在逃难的路上曾以桃为食),用菜叶盛菜,不用竹筷子而用高粮杆当筷子等。瑶族信仰多神,崇拜祖先和自然物,有平常不许吹芦笙的禁忌,要在“过冬节”后才能吹,到正月二十就要把芦笙封存。相信“12”代表完整的一年,“12”是吉利数字,祭祀仪式的物件大多是“12”数。“隔冬”这一天,亲朋好友寨邻、全家族都要到场,就像平常办酒席一样,主人要宴请三天。前来参加的人不能送现金,只能送鸡(去世老人是男性的送公鸡,是女性的送母鸡)、酒、糯米饭、肉、香纸、烛等物。主要活动仪式有:扫墓、杀猪、打糍粑、开田捉鱼等。

隔冬是麻江瑶族独特的葬后祭祀活动,它与其它葬后祭祀活动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它有固定的时间(“过冬节”前几天内)。其它时间均不进行。又因麻江瑶族在历史上曾四处迁徙,从而形成了对去世者“薄葬厚祭”的特点。有“居葬不哭、不奠、不戴孝”(《都匀志》)的习俗,古时的生活境遇在“隔冬”仪式上得到充分体现。

瑶族的历史决定了瑶族对逝者“薄葬厚祭”的习俗,清朝后期,才开始学习汉人设神龛供奉祖先。“文革”时期,隔冬仪式一度被禁止。解放后,随着与外界来往频繁,受汉文化影响,丧葬仪式越来越隆重,而“隔冬”仪式则逐渐被淡化。如今,只有在瑶族聚居的古老村寨还有举行“隔冬”仪式。


(三十)丹寨麻鸟苗年

被誉为“锦鸡舞文化艺术之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锦鸡舞”的发源地——麻鸟村,地处丹寨县排调镇东部,距镇驻地6公里,居于羊先、羊告、也都、排结、排耸等民族村寨的中心。

“麻鸟”是苗语音译名,意为“卖鼓”。相传,麻鸟村的祖公余万自榕江沿都柳江迁徙到该地,发现该地带地势平缓,水源充足,山林丰茂,鸟兽出没,非常适宜人居。但是已有人先居住了,并插标立界。于是,祖公余万将带来的一个鼓卖掉,买得这一带地方落居,麻鸟也因此而得名。按苗族子父连名推算,可以追溯到40多代,约800多年历史。

苗年,是黔东南州苗族人民祭祀祖宗和庆祝丰收的传统节日,是苗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过苗年的日期,各地不尽相同。麻鸟村在农历十一月第一个辰日过苗年,活动内容有跳芒筒芦笙舞、锦鸡舞、踩铜鼓舞、吹木叶、夜箫、唱民歌、赛马、斗牛等。


(三十一)九寨社区侗年活动

锦屏县九寨一带的侗族村寨,每年农历十一月三十日过侗年。传说很久以前,有个德高望重的侗族首领,因为拒绝向汉人进贡,汉人带人包围村寨。族首为了维护民族尊严和乡亲的安全,挺身而出,被汉人充军戍边。后来这位族首获准从边疆还乡,此时正是农历十一月三十日。当地人吹芦笙,弹琵琶,敲锣打鼓去看望这位族首。后人便把这一天定为侗年。

节日里,除打糍粑外,各家各户还杀猪宰羊表示庆贺。过年之晚,以肉食为主,忌食蔬菜。煮的米饭多于平常,以示“吃剩有余”。晚饭前,老人们在神龛和“祖宗角”摆上祭品,烧香焚纸,祭祀祖先。节日当天的主要娱乐活动是斗牛,晚上鸣炮宴请胜者。节日期间,青年男女通过玩山、对歌、跳芦笙等活动,寻找伴侣。同时还演出侗戏。这些节日活动一直要延续到春节。


来源: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网


数字藏品


货运拼箱整柜 | 进出口代理 | 跨境贸易 | IP授权 | 出海营销 | 企业出海 | 工厂出海 | 品牌出海 | APP出海  >> 供销云仓.中国

热门目的地  景夫DTC品牌出海


  平台推荐

 Amazon  Walmart  Jumia  Shopee  TikTok  Fruugo  eprice  OnBuy  nocnoc  Lazada  美客多  OZON  Newegg  eMAG  PerFee  tophatter  速卖通  Allegro  Fnac  Wayfair  ManoMano  阿里巴巴国际站  日本乐天  Qoo10  Zilingo  ZoodMall  Fordeal  Bonanza  Etsy  Jet  Walmart  Wayfair  Zibbet  Americanas  Casas Bahia  Dafiti  Extra  Linio  Mercado Libre  Submarino  IndustryStock  WLW  Kompass  Tiu.ru  Europages  Flipkart  GittiGidiyor  HipVan  Lazada  Qoo10  Rakuten  Snapdeal  Trade Me  GraysOnline  Catch  JB Hi-Fi  MyDeal  Bunnings  Rubi Shoes  Typo  SHEIN  T-bar  Factorie  Woolworths  Kilimal  Konga  Iconic  Souq  Cobone  MEIG  Wadi  Helpling  Vaniday  Easytaxi  Lamudi  Carmudi  Noon  Cotton On Body  Cotton On Kids  DHgate  EC21  TradeIndia  BuildMost  TradeKey  OTTO  Wish  eBay  Daraz  Auction  Gmarket

家用吸氢机

供销云仓.中国|全国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渠道运营中心,官方市场,EXPO 服务平台)

华东【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浙江温州、福建厦门、上海】  业务咨询:+86 177-5123-6297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  业务咨询:+86 199-5156-1179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江西南昌】  业务咨询:+86 185-5052-0203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阳、内蒙古】  业务咨询:+86 173-1211-1949 西北【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陕西西安、甘肃兰州】  业务咨询:+86 159-5016-6808 西南【四川成都、云南昆明、贵州贵阳、西藏拉萨、重庆】 业务咨询:+86 171-5051-8507 东北【辽宁沈阳、吉林长春、黑龙江哈尔滨】  业务咨询:+86 177-5123-6297 台港澳【台湾、香港、澳门】  业务咨询:+86 177-5166-3507